2014年学院成立以来,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院教职员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党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圆满完成了既定工作任务。
一、学科专业趋于完善
2015年,学院开始实施康复治疗学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滨州附院和威海市立医院为本专业的临床教学基地,并成功召开了年度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课程集体备课会,为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奠定了基础。2016年9月开办“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同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划归学院管理,现在校研究生13人,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2017年9月,学院顺势启动了国际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认证物理治疗学(PT)课程工作,参考WCPT对PT专业能力要求,对2012版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为进一步开展认证工作奠定了基础。2017年,学院根据社会需求,成功申请疼痛医学专业。同年,成功申请《运动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以及《人体发育学》《康复评定学》《运动疗法学》《传统康复方法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任务。
二、科学研究稳步推进
学院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申报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等省级课题4项,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公益类)课题1项;成功设立校级康复医学研究所;外请专家学术交流12次;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中SCI、CSSCI、CSCD收录各1篇。
三、师资建设持续增强
近4年,共引进教师8名,其中第四层次人才2人,博士3人,硕士5人,香港理工大学物理治疗学和义肢学教师各1人;2014年上半年派出4名教师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集中进修,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师资队伍的康复临床理论与技能水平;2015年外派1名教师参加为期半年国内访问学者交流学习;2016年外派1名教师赴芬兰卡累利阿应用科技大学进修访学;2017年10月聘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物理治疗学专业带头人Molly Verrier教授为学院的发展顾问,聘请了5位专家为客座教授。
四、学生工作成绩斐然
学院突出育人导向,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杨子荣纪念馆、烟台莱山圣莱恩养老院、康复医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处。2016年,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组建暑期“三下乡·千村行动”等实践队2支,获评省级优秀服务队、校级三等奖各1项;获评“滨医学子青春榜样-科技创新”1人。2017年,学院参加烟台市莱山区第三届读书朗诵大赛,获三等奖2项。
五、对外合作进展顺利
2016年10月30日到11月4日,学院成功承办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康复医学教育学术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康复治疗学与运动康复学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及首届康复医学创新创业大赛。我校代表队获得技能大赛三等奖和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名;2017年3月,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联合培养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017年4月,成功承办山东省第二届心肺康复国际论坛;2017年9月,与烟台市圣莱恩康复医院签署了帮扶协议,为师生临床实践提供了基地保证;2017年10月,与芬兰卡累利阿应用科技大学共建两校康复学科协同发展中心。经广泛联系、实地考察、积极争取,学院建立了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康复医院、齐鲁医院等25所国内一流的康复实践平台,为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党建工作保障有力
党总支立足学院发展实际,由理想信念入手,以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为载体,多措并举,组织党员参观红色场馆、定期开展红色德育基地系列义务活动、定期开展系列主题学习,学做结合,增进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党员宗旨意识,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逐步凝练和打造“唱响红色主旋律,抓好党建主阵地”的工作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保障了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