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新突破 科研水平新提升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和科学研究重点地位,大力实施科研强校和特色名校战略,坚持“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科研管理效益,搭建科研和学科建设新平台,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逐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积极开展校校、校所、校地和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建科研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1.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学位授权点不断增加
2017年5月,我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排名持续不断提升;2017年10月,我校护理学学科、基础医学学科进入“软科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分列25名和50名。
2010年以来,新增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应用心理、药学共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我校进入山东省博士建设立项单位名单。截至目前,我校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点覆盖面不断扩大。
2.课题立项迈上新台阶,数量和层次显著提高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项,上级拨款8460万元,各类省级课题371项,厅局级课题612项,横向课题5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97项。郑庆印教授的“遗传性耳聋致病机理和药物新靶点的研究”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直接经费资助273万元,实现了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突破;张春祥教授的“线粒体长链非编码EnermtRNA-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及血管内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获2016年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立项,实现了该类别项目的突破;另外,我校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连续三年(2015-2017年)获得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项目。
成果获奖数量与层次也显著增高,我校共获得省级奖励(省科学技术奖、省社科奖、省专利奖)27项。其中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呈现递增趋势,共授权发明专利93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合计616篇。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创新人才项目不断增多
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加强平台考核与评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上级科研创新平台15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现有上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含人文社科基地)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二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3个、“十三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4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8个,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和协同单位各1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是第一个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成立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先后与瑞典、美国和芬兰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4个。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多年来,学校不断搭建人才交流和学术引领平台,积极服务人才成长与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智力和条件保障。一是2016年7月成立了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积极发挥科协在密切联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化科普工作和打造学校新型科技智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先后申报并获批“烧伤治疗与康复”和“生殖疾病”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发挥工作站在凝聚高端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促进科研创新等方面优势,为临床医学科技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2012年成立学校社科界联合会,由此带动学校社科工作的不断提升,实现了社科项目立项、获奖、智库和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四是实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新团队建设计划”,经过不断强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分子影像学科研团队”入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搭建校内科研创新团队4个,确定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7人。
4.产学研合作拓展新领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和产学研合作,推进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依托呼吸病学“泰山学者”设岗学科与“中德联合睡眠医学中心”合作建立了睡眠医学及研究技术平台,与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共建愉悦睡眠健康研究中心;依托神经生物学“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建立了耳科与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与滨州市共建临床营养与代谢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烟台市共建驻烟高校技术服务平台和校地合作信息平台;与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渤海医药研究院”等等。2013年学校作为参与单位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提供了良好平台。2017年,我校组建的“分子与功能影像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第二批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与烟台高新区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荣昌制药等企业联合申报、共建实验室,开展自主创新项目合作。2015年3月,学校与渤海制药集团联合申报的“方剂效应与临床评价”研究室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发挥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心)在开放办学和服务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设立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等6个校内研究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咨询报告,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5.研究生教育呈现新面貌,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导师队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及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至2017年11月,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604人,比2010年增加199%,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实现同步协调增长。招生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录取总规模的比例由2010年的31.5%提高到2017年的78.9%。
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5项,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5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9项,2017年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一等奖的突破。2010年以来,我校研究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64篇,平均年增长率78%,毕业生发表SCI论文数量由2011届的2篇增长到2017届的51篇。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占我校第一知识产权单位的论文总数2/3,研究生教育助推学科建设作用日益凸显。共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47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人数达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近100%。研究生以科技发明获得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比赛铜奖,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突破。
举办泰山学术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聚人才促创新
我校学子参加全国首届研究生临床能力竞赛获佳绩
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科研创新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原创研究成果